当前位置: 首页 >> >> 正文


学《论语》 促修身 筑和谐

来源于: 民进中山市委会
 
  众所周知,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他一生经历坎坷,命运多舛,但他凭着豁达正直、进取向上的意志,始终没有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,一直努力追寻建设理想社会的梦想。虽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,孔子的梦想在当时断难实现,但是,孔子的思想在两千五百年来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,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影响至深,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。今天,我们开展全民修身行动,建设和谐社会,必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之精华,批判地继承孔子思想中的积极成分。
  孔子一生曾修《诗》、《书》,定《礼》、《乐》,序《周易》,作《春秋》,并有弟子们整理其语句而成的《论语》,其思想可谓博大精深。笔者通过学习《论语》,略有所感,整理如下,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正。
  一、维护统治仅靠法治是不够的,更需要德治
  法治和德治历来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,两者如同车之两轮、鸟之双翼,不可偏废。春秋诸子百家中,法家主张“以法治国”,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,对道德的作用则重视不够。而在孔子眼里,法治固然不可或缺,但德治更显重要,所以他极力主张以道德教化人心。在《论语·为政篇》中,记录了孔子对法治与德治的看法。子曰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就是说,用政令来治理百姓,用刑法来整顿他们,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,却没有廉耻之心;用道德引导百姓,用礼制去教化他们,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,而且有归服之心。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,真的需要借鉴孔子的这一思想。关于法治和德治,笔者的理解是,这二者分别好比治病过程中的西药和中药——西药见效快,效果常常会立竿见影,但是对于彻底根除疑难杂症则明显乏力;中药见效慢,但是对于慢性病或者疑难杂症却能达到除根的效果。俗话说:中西医结合疗效好。对于治理国家而言,也需要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,但是,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统一体,仅靠法治这种“短平快”的治理方式注定是不行的,应该把德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。而要实现德治,就需要人人修德,只有思想道德上有了质的提升,才有行动上的修身,才能使社会和谐。
  二、干部遴选制度要清明,切实做到任人唯贤
  如何实现社会昌明,孔子特别重视任人唯贤。《为政篇》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:哀公问曰:“何为则民服?”(鲁哀公问:“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?”)孔子对曰:“举直错诸枉,则民服;举枉错诸直,则民不服。”——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,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,老百姓就会服从了;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,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,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。《颜渊篇》又载:樊迟问仁,问知(智),孔子对曰:“举直错诸枉,能使枉者直。”意思是说,选拔、重用正直的人,罢黜邪恶的人,能够影响社会风气,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。孔子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干部选拔制度颇具指导意义,任用贤能,而不是任人唯亲,更不是任人唯钱,才能使能者上,庸者下,才能根除吏治腐败。反观我们的社会现实,又有多少领导干部真的做到任人唯贤了呢?很多领导干部热衷于卖官鬻爵,只认钱不认人,已经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,以至于老百姓评价官场是“花钱的不一定能做官,(因为职位有限,只有花钱多的才有胜出的机会)而不花钱则一定做不了官”。我真的希望百姓的这句话是以偏概全,我更希望这句话纯属子虚乌有的主观臆想。因为,一旦百姓所说属实,这个社会就真的不可救药、毫无希望可言了,道理很简单,如果所有的实权岗位都需要花钱购买,那么买官者之所以肯于先期投入必定是在谋划未来的产出。而按照经济学理论,所有的投资人都不会满足于一分投入获得一分产出,必然谋求利益最大化,恨不得一分投入换来十分回报甚至更多。如此发散开去,我们的社会必然走向官场腐败,贪官遍地,黑暗无比。所以我们说,要想社会和谐,吏治清明是不可缺少的;而要吏治清明,就需要主政者克己修身,秉公办事,需要我们的干部选拔、考核、任用制度廉洁、公开、透明,真正实现选贤任能。
  三、个人要注意品德修养的养成,见贤思齐
  主政为官者的行为固然重要,但是每个公民的自我修养更显珍贵,因为每个自然人才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,即使是达官显贵也首先是一个个体的人。只有上至高官显贵,下至黎民百姓,个个修身自律,人人洁身自好,社会才能风清气爽,和睦和谐。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省也。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——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,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。这一观点成为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,也应该成为今日社会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。在《季氏篇》中,孔子又说: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”——见到好的人,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,见到好的事,生怕迟了就做不了;看到了恶人、坏事,就像是触到滚烫的水一样,要立刻离开,避得远远的。如果人人都能像孔子期望的这样,做到“逐善避恶”,社会何愁不会和谐?
  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,人民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,每个人更应该珍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,以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社会现实,谋求社会发展。不可否认,我们的社会还不理想,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阴暗面,还有许多“潜规则”。面对这些潜规则,如果人人采取鸵鸟心态,随波逐流,那将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,最终人人都会吃下自己酿造的苦果。让我们记住2500年前孔子“见贤思齐”的教诲,做到无愧于先贤,无愧于时代,无愧于后人。
  四、正确的义利观于社会于个人都意义非凡
  在《里仁篇》中,孔子说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贫与贱,是人之所恶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恶乎成名?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意思是说:富与贵,均是人们所想得到的东西,但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方法得到,即使得到了,君子也不会享用这样的富贵;贫穷卑贱,是人们所讨厌、尽量远离的东西,但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,君子宁愿贫且贱,也不会使用这些非正确方法而脱离贫贱。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,又怎么能叫君子呢?君子是没有一顿饭的时间可以背离仁德的,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、颠沛流离的时候,也必须、一定按照仁德办事。从这句话中,我们看出,孔子并非主张人们只要仁、义,不要利、欲。孔子讲,任何人都不甘愿过贫穷困顿、流离失所的生活,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,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,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,也就是后人常说的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也是儒家倡导的“安贫乐道”的处世态度。在《述而篇》中,孔子又说到:“饭疏食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。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意思是说:粗茶淡饭,喝水(而不必一定喝酒),弯曲手臂就可以枕在上面睡觉,乐趣也就在其中了。不道义而富有、高贵,对于我来说,就像浮云一样。这句话更充分地反映了孔子甘贫乐道、不取不义之财的气节。孔子一生甘守清贫困顿而不趋炎附势,虽命运多舛亦不失高贵的品格,对于现代人仍然具有教育和借鉴意义。特别是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,如何摆正利与义的关系,是我们不可回避、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。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,那么损公肥私、损人利已、坑蒙拐骗、制假售假、卖官鬻爵、权钱交易、营私舞弊、杀人越货也就不足为怪了。
  五、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,克己修身,为百姓作出表率
  《论语·颜渊篇》记载,季康子问政于孔子。孔子曰:“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”《子路篇》中孔子又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,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子曰:“苟正其身矣,与从政乎何有?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?”(同上) 这几句话共同的意思是:“自己行为端正,就是不发布命令,人民也会服从;自己的行为不端正,发布了命令也没有人遵从。”孔子说:“真能端正了自身的行为,从政治理又有什么难的呢?不能够端正自身的行为,又怎么去使别人端正呢?”——为政者要以身作则,身教重于言教,为百姓做出表率,从而对下属和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带头作用。事情做不好要尽量从自身找原因,不要动辄埋怨他人和下属。在《颜渊篇》中,孔子还说到: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风,必偃。”意思是:君子的德行就像风,百姓的德行就像草,风向哪边吹,草就跟着向哪边倒。上层的道德好比风,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,风吹在草上,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。孔子用了非常生动、浅显的比喻说明了“正己而正人”的道理,对领导干部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。
  关于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的论述,还有很多:如《子路篇》中记载,子路问政。子曰:“先之劳之。”请益。曰:“无倦。”(——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。孔子说:“做在老百姓之前,使老百姓勤劳。”子路请求多讲一点。孔子说:“不要懈怠。”)还有“上好礼,则民莫敢不敬;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用情。”(——“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,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;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,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;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,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。”)还有《宪问篇》中有载:“上好礼,则民易使也。”意思是说:“领导尊崇道德规范,群众就乐意听指挥。”其实孔子讲的道理很朴素,就是百姓常讲的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,所以为官者要率先垂范,做道德楷模。只可惜在孔子之后2500年的今天,有些共产党员干部不仅背离了共产党员的宗旨,也忘记了孔子的教诲,见利忘义,于是就有了刘志军、罗荫国、文强之辈,他们忘记了古训,忘记了入党时的誓言,权为私所用,利为己所谋,最终难逃法律制裁和百姓唾弃。
  六、修身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人都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
 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名言,就是“克己复礼”。原话说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……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(《颜渊篇》)——“克己”就是强调进行个人修养;“复礼”就是要恢复古之人伦纲纪。“克己复礼为仁”就是提倡注重个人修养,以达到“仁”的境界,有失礼教的东西不看,有失礼教的传闻不听,有失礼教的话语不说,有失礼教的事情不做。如果说孔子意图恢复西周礼教的提法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变迁,那么“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仁德之人”的观点则永远不会过时。人本来就是一种有七情六欲的动物,特别在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的形势下,各种各样诱惑展现在人们面前,在考验着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。在各种利益和诱惑面前,能不能信守道德,做遵纪守法之人,是每个人面临的考验。我市招考公务员的舞弊事件、毒薯条事件……都暴露出很多人还经不住考验,全民修身行动还任重道远。只有人人都能切实做到“克己‘服’礼(法)”,我们这个社会才能稳定、和谐。
  七、人无信不立,诚信于国于人都是不可或缺的
  孔子作为一代先哲,对诚信的重要性的认识极为深刻。他说:“人无不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车无輗,小车无軏,其何以行之哉?”(《论语·为政篇》)意思是讲,“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,我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。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,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,试问如何般行进呀?”孔子以輗和軏来比喻“信”,说明“信”对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,车子没有輗軏无法行走,作为一个人,却不讲信誉,那也是不可以的。在《颜渊篇》中,孔子又说:“民无信不立。”这句话的本意是:如果百姓对国家都没有信任,那么这个国家是站不起来的。如果从个体的人的角度来解读,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,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身之处。可见,孔子的道德观里,诚信的分量也是极高的。今天我们学习《论语》,就要把诚信放在国家、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,国家失去了诚信,外邦就会鄙视、疏远我们,百姓就会离心离德、离经叛道,内外交困之下,何谈民族振兴、国家兴旺发达?近年来,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备受公众质疑以至于中国老百姓已经演变为“老不信”,医患关系紧张,食品安全问题频发……虽有法制不健全、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因素,但最深层的原因,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。中国,真得该深刻反省了。
  以上我从法治与德治的关系、干部任用制度、个人品德修养的养成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、诚信建设等方面谈了学习《论语》的体会。客观地讲,《论语》内涵丰富,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。(比如“见义不为,无勇也”就是倡导见义勇为的,如果人人都有见义勇为的义举,歹徒怎敢明目张胆在大街上抢劫甚至行凶?“小悦悦事件”怎会发生在我们这个号称五千年文明的国度里?)但是由于篇幅所限,这里不再一一展开叙述。最后,我要说的是,我们不能神化孔子思想,孔孟之道、儒家学说中不乏济世良方,但绝非包治社会百病的神丹妙药。因为受历史条件的限制,孔子其人同样带有深厚的历史印记,并非完美无瑕,《论语》中有许多过时的、落后的观念是我们必须剔除的,比如《子路篇》有载,孔子曰:“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。——直在其中矣。”(——父亲为儿子隐瞒,儿子为父亲隐瞒,直率就在这其中。)显然将“情”置于“法”之上,这种不辨曲直的“愚孝”和“愚慈”显然是应该革除的。又如《泰伯篇》中记载,子曰: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(——对于老百姓,只能使他们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去做,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)显然是低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,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,也是必须剔除的。但是,总体上看,孔子思想中精华是主流,糟粕是次要的,瑕不掩瑜。今天我们学习《论语》,就是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古为今用,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使之服务于我们的修身行动和和谐社会建设。
 
发布日期:2012-09-04 民进中山一中支部主任 张瑞京
 
打印本页】【关闭窗口


 
主办: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